1、色须寺
色须寺位于石渠县扎多区俄多玛乡,距县城36公里,是县内最大的黄教格鲁派寺庙,总占地面积约10000m2,中间是面积1000 m2的大讲堂,四周围绕建设了大小经堂和僧侣用房。色须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寺内供奉有藏区仅次于西藏扎什伦布寺的第二大铜塑镀金佛—强巴佛,以及7尊高2米宽1.5米的佛像。大经堂的墙面上刻绘许多佛像和图文,经堂高约20米,在经堂内有宽约1.5米的墙体修筑的内堂,珍藏着各种镀金佛像数千件,各类经文经书不计其数。


2、隆塘志玛拉宫
隆塘志玛拉宫位于石渠县洛须镇,距离县城72公里,平均海拔3600米。隆塘志玛拉宫始建于公元640年,寺内供奉有三尊珍贵的度母,其中公主度母像已有2930年历史。

3、石刻艺术长廊——巴格嘛呢石经墙
巴格嘛呢石经墙位于石渠县长沙贡马乡境内的扎·马莫康多扎西,距县城53公里,墙体始建于公元1640年,现长1.7公里,宽2—3米,高2.5—3.5米,墙体内有石刻佛像3000多尊,刻有藏文经书5000余部。2006年被国务院破格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石刻艺术宫殿——松格嘛呢石经坛城
松格嘛呢石经坛城位于县城的东北方阿日扎乡,距县城约70公里的,城南北宽47米,东西长73米,城外墙高10米,城中心主体部份最高处为15米,在石经城的四周墙体上布满了一排排重重叠叠看似“窗口”的神龛,城中刻绘大量格萨尔王和三十员大将像, 以及“六字真言”等经文。 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远古石刻长廊——穆日嘛呢石经墙
穆日玛尼石经墙位石渠县格蒙乡,距县城55公里,海拔4300米,始建于7-8世纪,是藏民族历史上最古老、规模最大的玛尼石经墙,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穆日玛尼石经墙全长450米,宽9-15米,高2-2.5米,墙体刻满各种佛像近千尊及无数经文。是藏民族刻绘艺术长廊,充分显示了古代藏民族雕刻艺术水平。

5、唐蕃摩崖石刻
石渠县唐蕃石刻被评为“2013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对研究唐朝、吐蕃、尼泊尔时期的文化交融提供了新资料,填补了青藏高原东部唐蕃古道走向、文成公主进藏路线考证重要环节的资料空白。县境内较为集中、大型的唐蕃摩崖石刻共三处,分别是康区邓柯地区照阿娜姆石刻、嘛呷乡金沙江边大日如来石刻佛像,及长沙干玛乡须巴神山的唐蕃石刻群。

6、动物天堂──扎加坝湿地
扎加坝湿地位于长沙贡马乡,距离县城近100公里。湿地面广、域宽,典型的高寒湿地,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生活和栖息在这里的动物主要有天鹅、黑颈鹤、金雕、棕头鸥、斑头雁、野鸭等,也是淡水鱼繁殖的主要基地。

7、草原珍珠——格萨尔温泉
格萨尔温泉位于县城西北,距县城102公里,藏语称为格萨尔温泉,又名八若温泉。泉眼多达35处,出水口温度40℃—45℃左右,富含硫、锂、锶等多种矿物元素,对治疗多种皮肤病和关节炎有一定功效。泉口终年水气腾氲、景象壮观。

8、神奇的利山巨石群
利山巨石群位于长沙贡马乡,距离县城100公里。巨石群面积约数平方公里,漫山野林立的怪石,呈现深浅不同的红神色。大的像一栋楼,小的像一间房,有的形似动物,有的貌似人像,有些似一石独立成峰,但更多的是从何而来,如何垒成至今还是一道难解之谜,当地牧民把它尊为 神山,因为他们相信只有神的力量才能完成如此宏伟的巨作。

9、流动寺庙
草原游牧人民为方便拜神礼佛,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寺庙形式──帐蓬寺庙。帐篷寺庙通常占地约100平方米,平时被拆成6块,分别由6家人保管,所有的法器摆设等都分散在牧民家里,需要的时候再把帐篷拼起来,把东西凑在一起。帐篷寺庙是支撑查加人的精神天空,是他们心灵的避难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