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国旅
旅游四部 朱粤陵
我于1993年从一名大学英语老师一下子转变成了四川国旅的一员,完全是因为一次机缘巧合。
那时我在学校里一周只有8节课,空闲时间比较多,还有寒暑假,就想着把自己安排得更充实。既然学的是英文,希望在实际生活中多接触老外来不断更新自己的听说能力,于是我报考了英语导游证,想利用学校的寒暑假做个兼职导游。导游证口试当天,我的考室有两位考官,一位是四川国旅的董总,一位是谢映老师,口试结束后,谢映老师来问我说:“你是否愿意来国旅工作?”刚开始我一下懵了,因为之前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同时我又有些激动,因为那个年代对于学英文的人来说,国旅和外贸单位都是很好的去处,既能用上自己的专业,又能与老外打交道,既有挑战性,又有吸引力。经过短暂而紧张的思考,我回答说“愿意”,很快,我就正式调入了四川国旅。
来到四川国旅上班后不久,我就感受到了国旅的“严谨、细致、责任”。还记得我们刚进入国旅的那批人,最初接受到的培训第一课就是“外事无小事、件件是大事”,据说这个要求来自于周恩来总理教诲工作在外事战线上的前辈们。的确,90年代是入境游刚刚兴起的年代,四川国旅是四川省首批被批准接待外宾入境游的旅行社,作为一名英文导游,我们被告诫最多的话就是:“你们在接团过程中,要时刻牢记你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国家形象。”所以,我们也时刻提醒自己。记得有一次,我接待一个美国团,我按规定在团队上车出发前15分钟站在了车门边等候客人的到来,客人们当时住在成都市最好的宾馆——三星级的锦江宾馆。这时,公司质检部的一位前辈来检查工作,发现我的皮鞋上有些灰尘,于是催我赶紧去宾馆的卫生间清洁鞋子。我当时怀揣着如临大敌的心情奔向卫生间,用最快的速度打整好鞋子,又以最快的速度奔回车门边,这时客人们陆续开始朝旅游车走来,我才如释重负的迎候客人们上车。虽然公司在很多工作细节方面的严格要求时时让我们感受到有些压力,但久而久之却发现习惯成了自然,而且,因为坚持了那些要求,给我的工作甚至生活都带来了太多的好处......
国旅老一点的员工还记得接待部有位男同事裴云:个子高高的、身材瘦瘦的、走路飘飘的、说话轻轻的,大家私下戏称他是国旅的林黛玉,有时大家对他开玩笑说:你这么柔,不要哪天一阵风把你吹到大洋那头去了。可没想到,后来还一语成真。一次裴云接待了一个美国团,里面有对老夫妻,在来成都的第二天半夜,老太太突然疾病发作,裴云在接到公司计联部的BB机消息后,连夜赶到川医,当时老太太还在重症监护室,裴云从进入病房的那一刻起,就担负起了翻译的任务。后来,老太太动了手术,转入常规病房后,裴云就既当翻译又当陪护,几乎整天都在医院照顾老太太,而且这一任务一做就是一个月!老太太病愈后回了美国,裴云也回到公司继续上班接团,只是人看上去比之前又清瘦了很多。有时大家在一起谈到此事,他就会淡淡的说:“我看国旅的其他人也都是这样干工作的,只是大家遇到的情况不同而已,大家都习惯了。”是呀,经常有人说,国旅就像是一个旅游行业培训基地,大家在这里受到的影响和熏陶会让你受益匪浅,甚至影响你的整个职业生涯。后来,裴云去了美国,并且定居了下来,就是那对老夫妻给他办的一切手续,据说老夫妻身边没有自己的儿女,经过成都之行,他们已经把裴云当做了自己的孩子……
进入2000年以后,我们明显感受到了因为国家的对外开放而带来了经济的飞跃,这时国内游开始兴起了。那时,我在综合业务部,是四川国旅的门市部,既要接待来自不同地方的老外,还要开始不停地接待不断富裕起来的部分内宾的国内游到后来的出境游的参团或自组团要求。同时,旅行社行业狼烟四起,大大小小的旅行社雨后春笋般地不停问世,我们也明显感受到了客源的不断分流,价格战也开始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主动上门的客人少了、团队利润薄了,四川的旅游市场进入了“战国”时代......
还记得那时主抓业务的孙进副总经理频繁的组织各部门开会,提出:开拓、创新、开源、节流。于是凡是有包机、包房、包车等优势的各路强将纷纷成立专线,细分市场,东突西进开拓市场,每个月,孙总都会带领大家沉下市场,到各地拜会当地旅行社,召开产品推介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几年坚持下来,国旅的市场份额保住了,品牌打响了,队伍扩大了,员工们的腰包也鼓起来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几年前在人民南路老国旅大楼的停车场,满眼看到的大多是奥拓、南京等,现在在川旅大厦的停车场,看到的更多是奔驰宝马还有奥迪。
最近,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在国旅成立孵化中心,培育好的旅游项目产品,我认为这个举措来得非常及时。近三、四年,旅游电商平台突飞猛进的砸钱发展、老百姓对旅游产品百花齐放似的需求增长,让传统旅行社的过去操作优势消失殆尽,并极大地稀释了传统旅行社的基础收益。面对这一无法回避的现实,“核心竞争力”再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传统旅行社不是束手无措,而应该抓住游客痛点,利用电商平台的短板,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旅游产品,尤其突出“精品服务”这一旅游行业的工匠精神,采用公司集团化经营,一定能独步于行业之林。
作为一名在四川国旅工作了20多年的员工,正好见证了国旅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20年,见证了国旅、中旅、青旅三分天下到群雄纷争的20年。但是我知道,国旅的精神依在,国旅的品质未改,国旅的文化依然浓郁,国旅的芬芳依然沁人心脾......
早安,国旅!